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汪劲武教授在视频课录制现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供图

    随着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人气不断升温,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汪劲武主讲的《汪劲武中国草木植物讲堂》视频课也迎来了更多关注。该系列视频共50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合作拍摄完成。自3月底在优酷、科界APP等平台上线以来,3天点击量即突破5万,目前点击量已达上百万。

    与出版社先推出纸书,再打造数字产品或者纸书与数字产品同步推出的做法不同,本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率先上线视频课,纸质书出版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谈及这种“逆向操作”方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杨虚杰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出版单位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读者和市场的需求,并用运营项目的方式来做出版。

    “认植物是一件越来越受到欢迎的事。”杨虚杰表示,植物爱好者或专业人士会为辨认某种花,专门在花期寻找它,看它的特征,观察它与其他植物的区别。还有众多“看图识植物”应用软件的出现,都体现出大众对植物科普的热情。

    考虑到用户对植物分类学的需求,杨虚杰想到了汪劲武。出生于1928年的汪劲武已91岁高龄,从大学起开始学习植物分类学,毕生从事教学工作。汪劲武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科普月刊《知识就是力量》上开设专栏。他编著的《轻轻松松认植物》成为许多人学习植物学的入门书。

    在拿到汪劲武整理出来的一箱文稿后,杨虚杰渐渐意识到,拍摄视频似乎更能体现汪教授讲植物知识也讲植物故事的独特授课方式。在纸书出版前,可以先把汪劲武的授课内容“搬到”网上,再根据视频效果与用户反响打造纸书,这样既能突破纸书局限,用影像把包含植物环境在内的更为丰富的知识点展示出来,也能为纸书后续的出版预热,打个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组合拳。

    2017年年底,杨虚杰结识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作为国内互联网企业首家环境保护基金,该基金的资助重点与中国草本植物这一主题不谋而合。在拿到扶持资金之后,2018年3月,《汪劲武中国草木植物讲堂》系列视频正式启动拍摄,并于5月结束。

    两个月的时间里,汪劲武每天骑着老式二八自行车,辗转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标本馆、哲学系庭院、未名湖边参与拍摄,共讲述了中国有花植物的典型代表60多科、300种。摄影团队累计拍摄了60余小时的素材。

    为了让视频内容更具知识性,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联系北京大学生物系标本馆提供拍摄场所与标本,并搭配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绘制的植物图,同时邀请北京教学植物园退休教师为字幕把关,使视频呈现丰富立体并保证准确。

    在拍摄制作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子公司中科科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科界APP承担视频前期摄制与后期运维工作。系列视频在平台上线后,科界APP利用在其他新媒体平台开设的10余个矩阵号,推送宣传文稿,形成推广声势。平台还为其开设了主题专区,同时组织话题互动活动吸引人气。参与“汪劲武的草木讲堂”话题互动的用户可以获取积分,用来在平台上兑换图书等相应产品。

    “无论是视频课与纸质书这种产品形式的组合,还是出版社与技术公司在内容和渠道上的合作,都是汪劲武讲述草本植物这个项目的一部分。用做项目的方式做出版,是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发展的重要思路。”杨虚杰告诉记者。

    事实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在传统纸书与新技术融合上已进行了探索。其2018年出版的《走进中国科学院博物馆:听化石的故事》,以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呈现28段访谈音频,请专家学者把化石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入选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中国“酷”发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数字APP》,把电子书与增强现实技术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的现场感与互动性。

    在杨虚杰看来,科普不仅是讲述科学技术知识,还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结合起来。音视频等富媒体形式的融入,既是科普出版转型的方式,更是拉近大众与科学距离的手段,让科普作品融入更多的人文温度。

 

(本报记者 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