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县庆期间,由广西瑶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促进会、《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和中共富川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越南及国内的专家、学者100多人,收到论文80多篇,本书为该会的论文选集。
2013年,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县庆期间,由广西瑶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促进会、《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和中共富川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越南及国内的专家、学者100多人,收到论文80多篇,本书为该会的论文选集。
纳西学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游历和介绍;这套丛书的出版,将全面诠释、梳理纳西学的研究,构建纳西学框架,提炼纳西学的研究方法,展示纳西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呼唤纳西学学科建设的自觉。就纳西学而言,本套书的出版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代表了中国纳西学研究的最高水平,甚至是世界水准,其读者对象为广大的人类学、民族学、纳西学领域的读者。
本书以西北地区为例,运用人口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详细地考察了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发展互动的过程,包括民族地区流动人口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城市融入与社会适应、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人口流动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以期为民族人口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书采用参与观察法,在对黔东南雷公山地区的典型村寨进行的专门、全面的苗族习惯法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阐述了该地区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者合理利用苗族习惯法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为研究者研究法律变迁、法律移植以及原始法提供翔实的第一手基础研究资料。
本书是《纳西族博士论文丛书》之一,基于族群艺术与族群认同事实,探讨艺术主体、艺术作品、艺术行为之间的关系,梳理其生存活动的族群社会生活网络的形成,通过对历史记忆的情境复原及当下在场的观察、体验,对这一族群艺术在不同时空语境中的生存选择、艺术呈现、文化变异及社会动因作了"深描"与理论分析。
本书介绍了肃南地区蒙古族历史,并根据肃南地区蒙古族历史文化特点对其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研究。
本书以当前西南地区大旱为背景,针对我国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现状以及我国民族地区水资源状况及水资源管理方式进行研究,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族梯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调查和总结,在详细剖析民族地区水资源管理典型模式基础上,对我国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完善与调整提出政策性建议。
本书是《纳西族博士论文丛书》之一,以历史地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探讨明至民国时期纳西族文化地理的分布、变迁、差异特征及文化区演变等;以纳西族整体文化观为基调来研究文化演变的时空关系,并讨论综合文化区的特点及各个文化亚区的差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