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民国时期四川新修县志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四川七十多个县的方志编纂工作所涉及的组织、人员、资金等诸多面相,一方面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近代方志编纂的得失变化,另一方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揭示民国时期四川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本书以民国时期四川新修县志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四川七十多个县的方志编纂工作所涉及的组织、人员、资金等诸多面相,一方面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近代方志编纂的得失变化,另一方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揭示民国时期四川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本书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中国地理知识的工具书。全书共分为“走遍中国”和“地理知识简介”两大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相关地理知识,以及中国的各民族与行政区划、国土环境、气候特征、水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编者力图通过设置“行政区划”、“地貌”、“自然资源”、“经济”、“历史文化”、“旅游”等相关栏目,多角度解读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带领读者轻松学习地理知识。
西藏大学期刊社拟出版《西藏历史研究》藏文版论文集。该论文集从1993年至2017年《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上已公开发表的有关西藏历史研究论文。内容涉及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研究、历史文献资料研究、历史碑文考证、历史地名和考古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共有30篇。
本书系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项目成果,主要内容为对贵州水族地区明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种碑文进行汇集研究,揭示其历史文化价值,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文献保存价值。
本书共分6章,分别论述了民族迁徙对瑶族档案文化的对外传播、国内瑶族档案对瑶族档案文化的对外传播、流失海外的瑶族档案对瑶族档案文化的对外传播、瑶族档案文化对外传播的印刷型路径研究、瑶族档案文化对外传播的传统视听型路径研究、瑶族档案文化对外传播的网络型路径研究。
该书涵盖了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的历史、地名由来、风土人情、寺院名胜、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文化传统,从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为我们展现了玉树囊谦县这一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是一本了解玉树囊谦县百科全书式的风物志。
“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本书稿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凤凰苗疆边墙考古遗存分析(苗疆边墙的整体概述、现存遗址分析、苗族文化的存续);二、凤凰苗疆边墙中外比较研究(明清时期苗疆以外的其他边墙、苗疆边墙与古罗马长城的比较、苗疆边墙与台湾土牛沟的比较);三、凤凰苗疆边墙核心价值,通过对明清两代“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建构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的核心内涵是明清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内陆民族区域实行的一种“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人而治”的综合体系,主要表现为内陆民族区域的历史文化重要遗存、政治智慧、多元文化发展的有效保障与民族和谐的特殊形态。
读者对象:民族学研究者、学者
本书稿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利用大量史料与后人的研究成果,对清乾隆以后的各朝皇帝与1-8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间的政治关系进行分析,从一方面揭示了清代民族关系与宗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