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涵盖了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的历史、地名由来、风土人情、寺院名胜、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文化传统,从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为我们展现了玉树囊谦县这一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是一本了解玉树囊谦县百科全书式的风物志。
该书涵盖了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的历史、地名由来、风土人情、寺院名胜、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文化传统,从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为我们展现了玉树囊谦县这一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是一本了解玉树囊谦县百科全书式的风物志。
“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本书稿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凤凰苗疆边墙考古遗存分析(苗疆边墙的整体概述、现存遗址分析、苗族文化的存续);二、凤凰苗疆边墙中外比较研究(明清时期苗疆以外的其他边墙、苗疆边墙与古罗马长城的比较、苗疆边墙与台湾土牛沟的比较);三、凤凰苗疆边墙核心价值,通过对明清两代“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建构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的核心内涵是明清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内陆民族区域实行的一种“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人而治”的综合体系,主要表现为内陆民族区域的历史文化重要遗存、政治智慧、多元文化发展的有效保障与民族和谐的特殊形态。
读者对象:民族学研究者、学者
本书稿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利用大量史料与后人的研究成果,对清乾隆以后的各朝皇帝与1-8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间的政治关系进行分析,从一方面揭示了清代民族关系与宗教政策。
这是一部以蒙古族历史和传说为题材的历史文化散文集。作品把历史和现实盘根错结地凝结在一起,流露了作者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记录清初满蒙关系的最重要史料有《旧满洲档》、满汉文《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文《满文老档》。三部史料形成的时间、地点、环境各不相同,但有渊源关系。本文对其编写过程、资料运用、它们间的关系、记录事件的异同诸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弄清档案与文献间的关系及区别,指出它们各自特点。
本书稿以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藏族建筑师木雅·曲吉建才为研究对象,描摹这位西藏大学建筑学院的老教授丰富多彩而又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展现了曲吉建才从自学成才,以及建筑师和学者之间的身份转换,进而勾勒在面临文化冲击时是如何抉择并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观的,从而管窥藏文化是如何在当今时代传承、改变与适应的。
本书稿是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双十"工程研究成果之一,由中共南华县委宣传部承担完成。其内容主要包括楚雄州南华县小岔河村村寨基本情况、村寨土地类型与利用状况、村寨生产方式、村寨生活方式等。
本书从三个方面探讨了6-10世纪敦煌地区的抄经活动。上篇通过对比中印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以及中土抄经活动的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讨论了中土抄经活动兴盛的原因,以此来准确把握敦煌抄经活动。中篇应用敦煌文献中的抄经历、用纸历、配经历、勘误历等材料,考察了敦煌地区官府和寺院组建的抄经道场的工作流程。下篇依据抄经题记,关注了6-10世纪民众佛教信仰的内容及特点。
读者对象:敦煌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