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与社会文化互动问题。通过对四个少数民族村寨空间上、时间上、文化象征意义上的“日常语态”的考察,本书从超越乡土的“个人”、“族群”和“国家”三个关联性维度,展现和分析了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图景与内在勾连,认为现代媒介是传统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和社会生活的粘合剂和间离者。本书较好体现了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追求和取向。
本书聚焦于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与社会文化互动问题。通过对四个少数民族村寨空间上、时间上、文化象征意义上的“日常语态”的考察,本书从超越乡土的“个人”、“族群”和“国家”三个关联性维度,展现和分析了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图景与内在勾连,认为现代媒介是传统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和社会生活的粘合剂和间离者。本书较好体现了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追求和取向。
本文以清代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后被清政府"善后"安置在六盘山-泾河上游地区的陕西回民("陕回")为研究对象,考察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生成的,以及实现"异乡"的文化再生的历史过程。
斯郎伦布,藏族,1974年生,云南省德钦县人,德钦县文物保护所所长,副研究馆员,创办非盈利性文化保护组织卡瓦格博文化社。
读者对象:藏族民众及文物收藏爱好者。
本书以灾难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将岷江上游七盘沟羌村社区作为田野调查个案,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范式,纵向通过往昔、现状、未来的历史特殊论建立起横向的个人、乡村、区域三层结构,观察七盘沟在自然灾害催化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论述了村落、民族共同体在历史演化中的未来之路。
书稿由10篇论文组成。以滇川藏交界区域的农村流动电影放映为视点,用传播学的研究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这一媒介在当地的发生、发展状况进行考察, 论述电影这一媒介在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变化中产生的作用与意义。
内容简介:本书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文史籍中有关羌族历史文献辑要”的最终成果。作者以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四库全书》为文献源,将书中有关羌族历史文献辑录后,进行整理、分类、断句,编辑成完整的羌族历史文献资料辑要《<四库全书>羌族历史文献辑录》。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羌族的历史文化,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
本书综合运用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及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并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田野调查和历史资料查对等分析研究,从科技进步视角深入探究了瑶族人民在生活燃料、生产生计方式、建筑材料、粮食储藏加工、民族特色饮食等方面历史变迁的过程及动因、科技进步内涵及状况、对瑶族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等。
读者对象: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
该书稿是《中国少数民族图志》之西北少数民族卷中的一部,全面系统、高度概括、生动直观、老少咸宜、用双语反映我国东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精神面貌。该书稿强调全面系统 ,涉及东乡族的人口、居住地、生存环境、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当前发展状况等,但又不长篇大论,力求用轻松自然、高度概括性的语言,优美生动的画面、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东乡族介绍给读者;书稿用英汉对照的形式。
读者对象:民族工作者,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