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毛泽东选集》出版小记

《毛泽东选集》收录了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革命斗争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集体奋斗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文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

1950年5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负责统一编选、注释和整理《毛泽东选集》的工作。这项工作由毛泽东直接主持,委员会成由中央有关部门的几位领导兼任,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为参加编辑工作的主要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田家英兼管,并负责和人民出版社联系。1951年春,《毛泽东选集》出版工作全面展开。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出《为认真做好〈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印刷发行工作的指示》;1951年10月1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主持编辑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式向全国发行。随后,1952年4月、1953年4月、1960年9月,《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四卷相继出版发行。

为了在少数民族中传播毛泽东思想,使少数民族的干部和群众能直接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学习和研究毛泽东著作,汉文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后,有关部门随即组织少数民族文字版的翻译出版工作。与汉文版毛泽东著作出版情况相同,少数民族文字版毛泽东著作也早在战争年代就出版了,例如1946年7月在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市的内蒙古出版社就首次出版了《论联合政府》蒙文版(见1946年7月《晋察冀日报》新书广告)。但是,系统地、有组织地、专业地出版毛泽东著作,是在1953年民族出版社成立后。民族出版社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首要任务。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领导下,民族出版社与有关民族地区合作,组织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力量共同翻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至第四卷、《毛泽东著作选读本》(甲、乙种本)、《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语录》以及大量的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在20世纪50年代,萨空了社长亲自领导了《毛泽东选集》译文的审定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中央的指示,在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和中央民委的直接领导下,新疆、内蒙、延边等地成立了《毛泽东选集》翻译出版委员会,负责《毛泽东选集》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翻译出版工作。各地非常重视该项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自主持领导《毛泽东选集》蒙古文版出版委员会的工作,并挑选了蒙古族专家额尔敦陶克陶、清格尔泰、那赛因朝克图等担任翻译和审稿(1956年,民族出版社副总编李鸿范被邀请担任委员)。1950年12月新疆成立的《毛泽东选集》翻译出版委员会则是在赛福鼎主持下开展工作的(并于1960年12月下设翻译审定小组)。1954年12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成立«毛泽东选集»朝文版出版委员会,由区委书记兼区政府主席朱德海任主任委员。

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工作是在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中央民委和相关地方党委领导下的《毛泽东选集》翻译出版委员会完成的,然后交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而藏文版《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出版,则是以民族出版社藏文翻译室为主,组织全国的藏文翻译力量在北京进行的。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央从各民族地方选派多批百余名高水平翻译人员以及校对、打字人员与民族出版社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文室组成《毛泽东选集》审定小组,自治区宣传部领导人任审定小组组长,在中央民委和民族出版社党委的领导下,开展了《毛泽东选集》(包括《毛泽东著作选读》甲、乙种本以及单行本)大量、长期、严肃而认真的翻译出版工作。

在民族出版社的各文版审定小组,又分设集体审读组、校对组、打字组;民族出版社总编室有专门的质疑组,负责将各审定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汇总报请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及有关部门解答。集体审读是民族文字版《毛泽东选集》出版的一个重要原则,集审组一般有10人左右,每人具体工作有侧重点,先分头做准备,再集体审读。开始集审时,组长主持,由一人念译稿,大家对译文提意见,字斟句酌,无意见就过,有不同意见就讨论,对原文的理解有争议,讨论后拿不出一致意见的,送社总编室质疑组。集体审读的首要原则就是“忠实地表达原文,译文决不能出现任何错误”,怎样才算忠实原文,原则上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是碰到具体内容,则几乎处处有争论。定稿之后,打字、校对、通读、发稿。排字后,又经过几次校对,拼版后集审组成员分头对译文进行通读,如有有需改动的地方,必系通过讨论解决。每一卷本从审读到付印、校对、出版,往往要经历十几个程序,有的甚至校阅、校对20次以上。

1953年12月,以蒙古文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北京出版为标志,民族出版社拉开了出版少数民族文字版(这里仅指蒙文、藏文、维文、哈文、朝文)《毛泽东选集》的序幕。五种民族文字版《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历程基本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各地翻译《毛泽东选集》计划、进度、翻译力量不同,第一版尤其是第一卷出版的时间前后不一,而以后各修订版都是在统一计划下进行的,基本上统一了步伐,各文种一次推出四卷。但是,各民族地区发行量不同,所以在印数和印次上有较大差异,其中维文版的发行量最大,而朝鲜文版的普及率最高(人口190万)。从1953年到1992年,民族文字版《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65年9月,由于没有统一的出版规划,各民族文字翻译的情况不一,出版时间相差较大。率先出版的是蒙文版, 于1962年4月出齐四卷;其次是朝鲜文,1956年6月出版第一卷, 1962年7月出齐四卷;第三是维吾尔文,1957年1月出版第一卷,1963年10月出齐四卷;第四是哈萨克文,1959年7月出版第一卷,1965年9月出齐四卷;藏文最后出版,1959年9月出版第一卷,1965年8月出齐四卷。从蒙文第一卷到藏文第一卷,相距6年;从蒙文第一卷到藏文第三卷(藏文版先出版了第四卷),历时12年,民族出版第一次完成了蒙、藏、维、哈、朝5种民族文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至第四卷的出版。这其中游两个情况需要说明:第一,藏文、维文、哈萨克文不是按照一至四卷顺序出版的。1960年9月,汉文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在北京出版,当时,蒙古文版、鲜文版《毛泽东选集》已经出版了一、二、三(蒙古文出版了四卷),藏文版出版了一、二卷,维吾尔文版出版了一、二、二(下),哈萨克文只出版了第一卷。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和中央民委的要求,先翻译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因此,藏文版、维吾尔文版版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先于第三卷出版,而哈萨克文版的第四卷先于第二卷、第三卷出版。第二,蒙古文版将汉文版的第二卷分为“第二卷”、“第三卷”出版,1957年出版的蒙文版第四卷实际上对应的是汉文版的第三卷,而1962年出版的第四卷才是汉文版的第四卷,因此,第一版的蒙文《毛泽东选集》有两个第四卷;维吾尔文版则将汉文版第二卷分为“第二卷”和“第二卷下”出版,因此,第一版维吾尔文版《毛泽东选集》有5个卷集。在这一阶段,民族出版社根据中央的指示,还组织了《毛泽东著作选读》甲、乙种本的翻译出版。

第二阶段是1965年至1968年12月。在第一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至第四卷将出齐的时候,民族出版社就开始组织力量对其进行修订再版(这次修订的卷集其实只有蒙古文、朝鲜文的意、二、三卷,藏文、维吾尔文的第一、二卷,哈萨克文的第一卷,其他卷集是刚刚出版的)。修订工作是在1965年12月结束的,但是一直印制发行到1968年12月。民族出版社习惯上将这次修订再版的《毛泽东选集》称之为“第二版”,这次修订至今被誉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的经典”。

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其中包括对第二版的修订再版,以及《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翻译出版。根据中央民委的指示,从1969年春开始,民族出版社组织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在此修订(这一版被称之为“文革版”),该项工作于1972年完成。1977年,出版蒙、藏、维、哈、朝5种民族文字《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因书中有些提法不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精神,经中央批准,新闻出版总署于1982年4月10日通知停售)。

第四阶段为,始于1991年1月,根据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的汉文版《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民族出版社和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组织专家对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1965年版《毛泽东选集》”进行集体审定,并于1992年8月全部出版。

1953年12月至1992年8月,历时近40年,民族出版社共出版5种少数民族文字、数版、数十印次,有23开、16开、大32开等开本,函盒精装、布面精装、漆壳精装、麻布脊纸面精装、简装、平装、塑料套装等形式。这期间,民族出版社经历了“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书刊质量检查运动”、“四清”以及“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出版也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民族出版事业和民族出版人的命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