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抬棺出征的孤勇者:左宗棠为何能收复新疆?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logo.png

1880年5月的一天,一位年近七旬的统帅骑马离开肃州(今酒泉市)向西前进,跟在他身后的是一队整齐进军的骑、步兵。在队伍中,一辆马车格外引人瞩目,上面赫然拉着一口厚重的黑色棺材。这位抬棺出征的统帅就是清政府委任的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他此行出征的目标是收复被沙俄侵占多年的新疆伊犁。

IMG_256

▲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左公园内的左宗棠塑像。(图片来源:肃州党建)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  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时间回到1865年,毗邻中国西北边疆的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占领了包括喀什噶尔、和阗、阿克苏在内的南疆地区以及迪化(今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与此同时,恰逢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不久,沙俄和英国的竞争焦点转向亚洲。处于亚欧腹地、被形象地称为“亚洲枢纽”“亚洲心脏”的新疆,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获悉阿古柏入侵新疆后,沙俄和英国都意识到这是扩大势力范围的重大机遇,因此两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阿古柏。沙俄以“代管”和保护侨民为借口侵占伊犁地区,并扬言攻占迪化(今乌鲁木齐)。英国则妄图在新疆成立一个隔绝沙俄势力的“缓冲国”。阿古柏在沙俄和英国的支持下建立了伪政权,中国西北边疆局势岌岌可危。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朝臣主张听从英国的建议,承认阿古柏侵占新疆的既成事实,集中国力专心海防,在某种程度上有放弃新疆的意味。得知这种情况,左宗棠心急如焚。他如孤勇者般挺身而出,力陈放弃新疆是自挫国威的短视行为,助长西方列强嚣张气焰,必将遗患长远。他陈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利害关系,最终打动了清朝最高统治者。

清政府由此定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于1875年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筹粮难于筹饷  筹转运难于筹粮

新疆地域广大,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这里有众多的草原、河流,也有连片的沙漠戈壁。南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被誉为“死亡之海”。今天,我国已建成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但在19世纪70年代,西征军绝无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可能。面对新疆复杂的地势,先收复北疆势在必行。收复新疆之战的关键在于解决补给问题。西北用兵,“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难于筹粮”。从甘肃到新疆路途遥远,必须提前筹划好进军和补给路线,保证粮饷供应充足才有望获得胜利。现在,从甘肃酒泉到新疆东大门哈密,开车走连霍(连云港到霍尔果斯)高速,全程共计632公里,最快需要花费7个半小时。当时西征军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马、骡子和骆驼等畜力,以这样的运输条件供应几万大军的吃穿用度,补给的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西征军的不断深入,这条补给线会越来越长。因此,左宗棠实施精兵策略,裁撤军队中的冗员,鼓励他们就地发展生产,保障军队供给。

先北后南  缓进急战

左宗棠坐镇甘肃肃州(今酒泉市),根据新疆地势情况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两条基本作战方针。1876年,在粮草、武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左宗棠命令刘锦棠、金顺兵分两路率军出关入疆。为了利用沙俄和英国之间的矛盾,左宗棠决定暂不直接收复伊犁地区,而是集中兵力消灭阿古柏建立的伪政权。西征军在古牧地(今米泉)、迪化和玛纳斯等地与敌军英勇奋战,狠狠挫败了敌军的锋芒,把上述地区一一收复。在收复迪化的战事中,清军在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一炮即轰塌了一处城墙,敌军瞬时大溃,清军一鼓作气迅速进城。今天,乌鲁木齐水磨沟区重建的“一炮成功”广场就是为了纪念当时的那段历史。

▲乌鲁木齐水磨沟区“一炮成功”炮台。(翻拍自新疆博物馆 严冬 摄)随后,西征军攻占了通往南疆的军事要地达坂城,收复了托克逊和吐鲁番,彻底打开了南疆通道。

至1878年1月,西征军已先后攻克库尔勒、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叶尔羌及和阗等地,这标志着新疆除伊犁外的地区大体被收复。

从开始进军到驱逐侵略者,整个军事行动历时一年半时间,但实际作战时间只有不到八个月。在道路交通和补给等各种困难条件下,进展如此神速,真可谓“势如破竹”。

英国历史学家包罗杰(1853—1928)评价,这是“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曾取得的最光辉的成就”。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进军路线图。(图片来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抬棺出征  收复伊犁

在收复新疆大部后,伊犁地区成为清政府和沙俄关注的焦点。

1871年,沙俄料定清政府无法收复新疆,因此在出兵强占伊犁时曾向清政府表示,等清政府收复迪化、玛纳斯等城后,就会将伊犁交还给清政府。

左宗棠的迅速进军打破了沙俄妄图长期侵占伊犁的美梦,将沙俄逼到了谈判桌前。但清政府代表崇厚十分无能,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除了要赔偿沙俄500万卢布“收回”几座空城外,还要丧失伊犁地区的大片领土。

清政府对崇厚擅自答应对方条件的行为十分不满。在派出曾纪泽到俄国继续谈判的同时,清政府也密令左宗棠做好军事收复伊犁的准备,这才有了左宗棠抬棺出征的一幕。

左宗棠不畏强敌,豪情万丈,用“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表达了坚决收复伊犁的决心。

左宗棠的行动震慑了沙俄。经过艰难谈判,中俄双方于1881年签订《中俄改定条约》。此条约虽然也是不平等条约,但较之前崇厚签订的协议,已经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权益,伊犁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林则徐晚年曾路过长沙,与布衣秀才左宗棠有一次彻夜长谈,史称“湘江夜话”(也称“星沙夜话”)。林则徐对青年左宗棠十分器重,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他,并寄予厚望:“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几十年后,左宗棠没有辜负林则徐的期望!

IMG_259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潇湘大道上的以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左宗棠为人物主题的巨型青铜雕塑《湘江夜话》。该雕塑讲述的是林则徐(右)和左宗棠1849年在长沙湘江边会面,并彻夜长谈抵御西方列强入侵、保卫新疆的历史故事。(图片来源:新华社资料照片)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简介:

严冬,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编辑 | 齐子通
制作 | 胡琪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