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何以成为传世佳话?

来源:道中华

logo.png

   1771年1月,土尔扈特部众在渥巴锡汗的领导下破釜沉舟、义无反顾举旗东归,离开生活了近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流域,历尽艰辛付出巨大牺牲,回到被他们称之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重拾土尔扈特部东归的传世佳话,近期“道中华”专访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马大正。

记者:这场横跨欧亚大陆震撼中外的壮举发生的缘由是什么?

马大正:任何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的动因。好比一条链子,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其主要环节。土尔扈特部东归,最根本的原因是对祖邦故土的认同。

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迁徙伏尔加河流域下游,在那里生息繁衍一个多世纪。他们始终保持着固有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这与沙俄政府力图控制、奴役土尔扈特的图谋发生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18世纪40年代后,沙俄政府蛮横要求土尔扈特汗王敦罗布喇什交出自己的次子萨赖作为人质,并要求以后形成这个惯例。1744年,萨赖在阿拉特拉罕死于幽禁之中。20年后,当沙俄当局要求土尔扈特新可汗萨赖之弟渥巴锡交出一个儿子做人质,还决定把他们最高门第的三百个青年带走,新仇旧恨使渥巴锡再也无法忍受。

家国情怀和清朝政府的礼遇,是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诱因。自17世纪70年代以来,清政府对每次来朝的土尔扈特使者,无不热情接待,恩赏有加。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图理琛使团代表清政府远赴伏尔加河流域阿玉奇汗牙帐马奴托海探望,带给土尔扈特人民以家乡故土关怀的深情,激发了远方游子的家国情怀。面对沙俄政府严厉的政治、经济控制和民族歧视,土尔扈特人不愿再任其宰割,可行的选择是发动武装起义,义无返顾东归故土。

▲流落海外的渥巴锡像。(马大正 供图)

  对祖邦故土的认同,是土尔扈特部东归最根本的原因。由康熙帝派遣的图理琛使团到土尔扈特部探望时,阿玉奇汗向使团询问故乡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情况,表示出对故乡的极大关心。他向来自故乡的亲人倾诉,“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相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这一席出自肺腑的言辞,表露出土尔扈特人与祖邦故土息息相关的真挚情感。

▲土尔扈特相关档案。(马大正 供图)

记者:土尔扈特东归一行三万三千多户,顺利到达伊犁的仅有一半。他们无论在人口还是物资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您能谈谈他们的艰苦经历吗?

马大正:沙俄政府得知土尔扈特军民武装起义消息后,急命派军截击,但未能如愿。接着又派出由哥萨克和巴什基尔人组成的骑兵团紧紧尾追。

IMG_258

进入哈萨克草原后,土尔扈特部受到严峻考验。由于冬季狂风暴雪、缺少给养,还有泥泞难行的黄水草滩和滴水不见的戈壁荒漠,长途行军中疫病流行,人口锐减,牲畜大量死亡。与此同时,在沙俄政府唆使下,有草原和牲畜之争的哈萨克小玉兹首领努尔阿里联合巴什基尔人不断发动袭击,给艰苦行军中的土尔扈特部造成巨大损失。

渥巴锡无奈决定折向东南,向巴尔喀什湖西南沿岸前进。但先前没给当时的哈萨克可汗阿布赉通风报信,在莫尼泰河流域与哈萨克联军发生冲突。渥巴锡最终成功突围,继续东归之路。

东归队伍绕道巴尔喀什湖西南戈壁,经楚河、塔拉斯河,沿沙喇伯勒前进,终于在乾隆二十六年六月(1771年7月)抵达伊犁河畔。

IMG_259

▲《回归祖国》图特写。(作者:林岱)

记者:乾隆帝接到土尔扈特部抵达伊犁的奏报,写下《伊犁将军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全部归顺,诗以志事》来诗赞其爱国正气,并下旨传诏“给良牧,安置水草丰美之地”。土尔扈特部回到故乡后,清朝政府给与了哪些赈济?

马大正:土尔扈特部东归几乎丧失了所有的牲畜,很多人衣不遮体,靴鞋具无,疲惫不堪。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拨物资赈济。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购羊10000余只、仓存粮食10000石,按人头分发给陆续抵达伊犁地区的土尔扈特各部。后续,清政府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米,并安排专人运送到新疆。新疆各地及河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各族人民也纷纷援手相助,支援了二十余万头牛羊马、等价值二十万银两的物资。处于饥馑疲惫、鹑衣鹄面的土尔扈特部在清朝政府和各地的帮助下得到救济,终于在祖邦故土生息游牧,开始新生活。

▲东归英雄纪念塔,坐落于新疆库尔勒市龙山之上。(中新社发 焦银辉 摄)

记者:您在《土尔扈特人东归壮举250年祭》中说到“从土尔扈特人东归祖邦壮举的历史案例中,可深深体悟到文化认同的深邃内涵”,请您谈谈土尔扈特人东归壮举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马大正:土尔扈特部东归壮举所显示的“东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逐步丰满,更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彰显本色。土尔扈特部的“东归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中的生动体现。

对奴役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土尔扈特人不愿臣属沙俄,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坚决回到祖国怀抱。浓浓的思乡情结,深深的家国情怀。当清朝的使者探望他们时,他们向来自故乡的亲人倾诉,表达对祖邦和故土的深深思念。对祖邦故土朴素的情怀为核心集聚而成中华文化认同,升华为对中华故土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土尔扈特部跋山涉水回归故土,精神上依靠的正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中华文化。

作者简介:

IMG_262

马大正,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康坤全
采写 | 达克
编辑 | 郭晖
制作 | 胡琪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