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冈到万佛堂:北魏石窟寺东渐往事
来源:道中华
北魏佛造像是中国最巨大、最珍贵、最具艺术价值的佛教艺术遗存。
让我们从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三国末期开始,先来理一理佛像东传的开端。
图片来源:网络
一段历史
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由士族(司马家族并非王族)建立的王朝。
司马懿的孙子,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自登基起,便开始扶植家族力量。
。
再加上八王之乱的契机,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始与司马家族分封的各个分支政权结合,参与到这场大瓜分的争夺战中。
公元5世纪初11国并立的局势/图片来源:柏杨《中国人史纲》
”的时期持续了135年(公元304-439年),
最终以公元439年拓跋姓的鲜卑族统一整个北方,整个西域和北方是连接印欧文化的东西大走廊,游牧民族的信仰空白也使他们更易于接受外来的传教。
,数百年的战乱使人们心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寻求从现世苦难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北方民族各个政权急需一种聚拢和稳固民心的工具。
公元401年,
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系统性的将印度佛法引入中原,
公元438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采纳了尊奉儒道教的宰相劝谏,开展灭佛运动都城的僧人惨遭屠戮,许多僧人向西回撤到凉州有趣的是,拓跋焘的儿子太子拓跋晃,和孙子(也是下一任皇帝文成帝)拓跋濬都笃信佛法,佛教随即复兴。
也从凉州回到平城,被拓跋濬尊为国师。
历史并没有记载这位高僧的太多生平。
也许是在历代帝王不断汉化的政策下南北僧团斗争中的挫败,
在云冈石窟工程的中、晚期,昙曜的名字消失了。
的造像也开始逐渐取代旧风格——
面容清秀扁平、身体清瘦修长,穿着中原人的服制,带着一丝仙风道骨
云冈中期第5窟西壁立佛 ,褒衣博带式开始流行。
云冈晚期小窟群龛窟,造像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细颈削肩。
随后,新都兴修的另一座皇家石窟寺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佛造像中的褒衣博带
从云冈到万佛堂
有人说迁都之前,他从平城出发,一路向东,
境内,留下了一座石窟寺。
这座被人们命名为“万佛堂,
作为中国境内最北的北魏石窟成了北魏晚期佛造像风格未受太多汉化影响的特例更因昙曜在政治舞台离奇的消失添加了一分神秘色彩。
年后,人们以“万佛堂”命名这座留下了大大小小万方佛像的石窟寺。
。
万佛堂的规模和完好度虽不及云冈、龙门,
因游客稀少,也没有太多严格的参观要求,
西一窟中央塔柱窟
【中央塔柱窟】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室内空间,中央立有仿木结构佛塔的塔柱,塔柱四面开佛龛,顶端与屋顶相连。
万佛堂的这座中央塔柱窟虽然下半部分损毁和重建较多,却保留了上半部分塔柱的众多佛龛和原有的塔柱与室内空间布局。
,
圆形穹窿顶下,中央塔柱四面开龛
龛眉梁尾,鸟兽盘桓
处处展现着云冈的风格。
千佛洞是我给这座形如走廊的洞窟起的名字。
灯光一开,才发现自己周身被大大小小扑面而来的佛像包围,仿佛进入神秘的禅修结界。
右侧的两组侧身半结跏像
下颌略尖,或作思维状,或作指点状。
西五窟大龛
藻井的莲花线条精美,两尊双手合十的飞天造形奇特。
面相丰满,裸上身,下着裙,
西六窟交脚佛陀
是万佛堂石窟中现存最大的一尊造像。
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
带有较多的西方人特征,
主佛像与四周的胁侍菩萨均身形健硕,
这个造像群也是整个万佛堂最早的佛造像
与云冈石窟早中期的风格最为接近。
(宽袍,系阔带;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逐渐取代了袈裟出现在佛像的身上,造像的五官一改过去立体丰满的西域人样貌,越来越接近于中原学士大夫的清瘦面容,人物身材也开始变得瘦弱起来。
然而,修造于北魏迁都之后的万佛堂石窟却几乎完完全全采取了汉化前的旧样式,仅仅在石窟修建的尾声才出现了一些尚未完工的“新式”佛像。
革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分歧,体现在了造像艺术的偏好,
。
这个保守派的工程师是谁呢?他会是从凉州一路创建伟业,晚年来到帝国东部边土的昙曜么?1500万佛堂再无法回答这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问题。
来自凉州的佛教艺术一路向东
见证了佛教传播在中原最鼎盛的时期。
平城佛教艺术东渐路线来源:刘建华《辽宁义县万佛堂北魏石窟分期研究》
成了北魏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佛像。
嘴角带着一抹浅浅的微笑,
为一个王朝隐隐画上了句点。
这座残存的石窟忠实的记录着天灾人祸,
继续镌刻着永不停歇的历史。
刘建华《辽宁义县万佛堂北魏石窟分期研究》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塑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