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拉觉悟生态教育站“十二时辰”

来源:道中华

logo.png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国外称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涵盖青海省南部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和格尔木市唐古拉乡约30.2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平均海拔3500—4800米。巨大的冰川、雪山融化成河流,承载着藏族人的祝福,一路东去、南下,向东亚、东南亚的每一个角落输送着生命的能量。

  202110月,中国正式设立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内的第一批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教育工作站作为一个社会公益组织,成为联通国家政策与民间智慧、内与外、现代与传统的桥梁。中国民族报道中华专访陈蕴博士,带我们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县域曲麻莱县拉觉悟生态教育站,了解教育站的十二时辰

▲三江源国家公园水系分布。(图片来源:科普中国网)

走进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曲麻莱

  李白曾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诗句中的就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源头之一约古宗列就位于曲麻莱县境内。约古宗列在藏语中意为炒青稞的锅,这是当地藏族群众根据这里的地形而起的一个形象的名字。

  除了母亲河——黄河之外,长江北源的主要源流勒玛河、楚玛尔河、色吾河、代曲河均发源于曲麻莱县境内,因此曲麻莱县素有江河源头第一县的美誉。曲麻莱县境内冰川众多,河流纵横,湖泊星罗。巨大的冰川、雪山融化成溪,从千峰万壑潺潺流出,渗进山脚下的草甸,汇聚到低处的湖泊、沼泽中,在这一套天然的水资源运作体系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下,造就了亚洲水塔。这里是水的世界,承载着藏族人的祝福,一路东去、南下,向东亚、东南亚的每一个角落输送着生命的能量。

  据相关统计数据,长江水系年平均流量215.73立方米/秒,年总流量达69.03亿立方米;黄河水系境内流程29.5公里,年平均流量13.1平方米/秒,年总流量4.13亿立方米。

▲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税晓洁 摄)

▲楚玛尔河。(李晓东 摄)

  曲麻莱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荒漠猫、黑颈鹤、斑头雁、冬虫夏草、红景天、雪莲、鹿茸、蕨麻等野生动植物,成为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因此,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不仅具有地方意义和国家意义,更具有国际意义。

IMG_260

▲曲麻莱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图片来源:新华网)

生态管护员之家:拉觉悟生态教育站

  在藏族的历史文本和民间传说中,有九大神山”“四大年神等对于神山的不同的归类和范畴,尕朵觉悟神山均位列其中。尕朵觉悟意为上康区主神,是长江流域众多神山之王,是造福玉树地区的非凡神山,也是传说中的英雄格萨尔王祭妃的神灵,位于玉树州称多县尕朵乡和曲玛莱县巴干乡交界处。尕朵觉悟主峰山势雄伟、险峻,海拔约5400米。传说,这座广受藏族人民崇敬的神山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周围的28座山峰分别代表7位战将、7位神医、7位铸剑师、7位裁缝师。他统率着将士们捍卫美丽富饶的多堆


IMG_263

▲尕多觉悟神山和“雪山之王”雪豹。(陈蕴 供图)

  在神山附近的代曲河畔,拉觉悟生态教育站以下简称为“教育站”)2020年建立。在藏语中,意为神仙觉悟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尕朵觉悟神山。当地人用拉觉悟的名称祈求神山的庇佑。据曲麻莱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介绍,曾经在北京参加培训时,有两位专家在课上提到曲麻莱县的措池村,说生态环境保护做的特别好。一起培训的一个果洛州的干部就问他:他们老在说措池村,你们措池村到底有啥好的

  作为社区共管的典型代表,在自然资源保护、垃圾处理、传统生态文化保护方面,措池村曾出现在个别科研人员、社会组织的论文、报告中,但却不为邻州的同侪所熟知,这使尕塔意识到曲麻莱县的青山绿水需要更多人来保护和书写。作为当地生态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经过多方努力,尕塔终于在2019年获得了阿拉善基金会的资金,建设拉觉悟生态教育站,支持地方的生态保护。教育站采用传统的木质结构建造而成,配备有办公室、教室、宿舍、生态园等基础设施。

  多年来三江源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很多人,有些人想体验生态、有些人想保护生态、也有些调研写论文的,这些人都需要地方住宿。教育站恰好为这些人提供住宿,作为交换,这些人向外宣传当地。就这样,教育站吸引了一批志愿者前来进志愿服务。

  生态教师和志愿者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全县19个行政村的牧民,生态教育培训逐村进行。每当培训时,代曲河畔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对岸龙凤洞中的动物也活跃起来,白唇鹿们也在岩壁上驻足。

▲上图右下方河畔红色建筑物为拉觉悟教育站所在地。(陈蕴 供图)

▲农牧民赠送锦旗。(陈蕴 供图)

拉觉悟生态教育站十二时辰

  清晨,代曲河对面的山上还很安静,生灵们还未从睡梦中醒来。生态教育工作站内也显得极为安静。大厅和走廊等公共区域,摆满了牧民们拍摄的野生动植物的照片,使生态教育工作站充满了灵动和生气。值班的生态教师扎西加已经开始打扫公共区域的卫生,准备早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由于教育站有明确规定,教师们不可以食用任何垃圾食品,以便将绿色生活理念传达给牧民。扎西加老师和生态管护员们都用自带的小煤气灶将水烧开,冲一碗糌粑,再放点曲拉,搭配一些炸点,这便是他们简单的早餐。


IMG_268

IMG_269

▲不同清晨的代曲河畔。(陈蕴 供图)

  简单的早餐之后,便是一堂生动的生态知识课。旦增拉巴首先向牧民介绍教育站的一些基本情况,督促大家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做好笔记,以便回家后把这些知识传播给家人。旦增拉巴重点讲解藏保护藏羚羊的重要性和羚羊的生活习性。藏羚羊的活动模式很复杂,一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某一固定地点,有一些则有不断迁徙的习惯。雌性藏羚羊和雄性藏羚羊的活动模式也不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约七八百公里;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高原牧民传统的饮食结构,垃圾食品的摄入逐渐增多。扎西加老师从医学角度讲解垃圾食品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如过量食用油炸食品会堵塞心血管,导致癌症;高盐人群则常会出现高血压状况,也会导致肠胃炎;加工肉类食品则有引发肝虚等疾病的倾向。扎西加老师强调,我们不仅要守护美丽的自然环境,也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白玛老师、多杰才旦则重点讲授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牧民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们强调,作为一个环保者,生态管护员要切实做好环保工作,同时也要担负起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责任。环境教育包括家庭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作为学生家长,生态管护员一定要抓好家庭教育责任。作为藏文化的传承者,更要多从传统文化里汲取经验,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传播好优秀的藏族传统文化。当然,很多有实践经验的牧民也常常与教师们交流有趣的案例,课堂也因此充满欢声笑语。

▲互动中的生态课堂。(陈蕴 供图)

  高原虽然没有太多的娱乐设施,但快乐却从不缺场。在结束了一堂生动而欢乐的生态知识课后,农牧民用简易的绳索做起了跳绳、拔河等娱乐活动,一时没有绳子阿吾们就玩起了摔跤,摔完又开始赛跑,好胜心强的阿吾干脆脱掉藏袍,露出秋裤,引得人们哄堂大笑。有的阿吾在休息时间认真温习笔记,用藏文记录着刚学的知识。他们对年轻的教师总是十分尊重,刚参与活动的志愿者甚至会感到惊讶。一位阿吾解释道:我们藏族有句不尊重老师的人,狗都不如。在自然观鸟节时,所有人在尕朵觉悟神山脚下观鸟、拍照、歌唱。每个在场人员都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大自然也感受着人们用心的守护。


IMG_271

▲课间玩耍中的牧民们。(陈蕴 供图)

▲牧民认真回顾记录课堂笔记。(陈蕴 供图)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在短暂的娱乐活动之后,便是一场精彩的垃圾分类课。课上,教师将提前购买的垃圾桶作为道具,邀请牧民按照生活经验进行垃圾分类,再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从而让牧民在实践中学习正确的分类方式。当地人都十分清楚,垃圾捡是捡不完。像代曲河或德曲河,里面有大大小小沟道,一下雨垃圾就又飘过来了。

  在当地老人看来,牧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迁。以前牧民住的是帐篷,穿的羊皮、吃的羊肉。很多生活工具都来自牲畜,现在则都是购买,因此才有消灭不完的垃圾。在垃圾食品的危害课上,教师准备好香精、色素、甜味剂、增稠剂等化学试剂,将一些饮料的制作过程直观地展现给大家,牧民总是会惊叹原来自己经常饮用的饮料是这样来的。之后每个人都要自己亲手进行操作,使农牧民真正了解垃圾食品的危害,从而尽量减少试剂、塑料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还会安排对农牧民的红外相机操作进行指导。通常红外相机由环境部门提供,不过牧民更登又购买了两部,他知道有的山顶是雪豹的动物通道,就自己安装红外相机捕捉更多影像资料。


▲午后草地上农民认真听讲解员授课。(陈蕴 供图)

  曲麻莱的大自然摄影队现在已经有120多位牧民摄影师,拍摄的野牦牛、雪豹、藏羚羊迁徙等珍贵影像资料,在央视等多个平台新闻栏目播报。在学习摄影知识的过程中,牧民摄影师总能提出很多具体问题,如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等。

  一位当地的僧人格勒尼玛自2016年开始接触摄影,自购长焦相机花费两万余元。据他说:我父母不在了,也没有兄弟姐妹。一个人生活钱也不多但也开心呗。天天和大自然打交道,心里开心得很。作为护林员,他在巡护中拍摄了很多出彩的照片,摄影逐渐成为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义务为牧民提供摄影指导。格勒尼玛总将要有光挂在嘴边,告诉牧民如何在不同光影条件下拍摄出更好的摄影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牧民们的拍摄技术越来越高,拍摄下的珍贵影像资料也越来越多,一来记录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变化,二来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自然摄影课堂。(陈蕴 供图)

  在休息时间,总会有人打开音响。音乐一响,每个人都在纵情跳锅庄,跳累了就回到自己的帐篷喝奶茶,或躺在褥子上和亲友闲聊。在神山脚下,他们会滔滔不绝地讲起古老的传说,有很多都是关于神山的故事。

  在当地神山主要有两种:一种神山就是可以供养、敬饭、煨桑,这样神山就能护佑自己了,尕朵觉悟就是这样的神山;有些神山则让人害怕,做坏事就会受到神山的惩罚。在尕朵觉悟附近的村庄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猎人拿着枪在山上打猎,他瞄准动物的方向正好是神山的方向,第一次扣下板机,猎枪没有反应;再次扣动扳机,才正中猎物眉心,把动物打死。当他回家的时候,发现一跟铁钉从女儿眉心穿透,死法和那只动物一模一样。在当地牧民看来,由于猎人对神山没有敬畏之心,所以借猎人女儿之死来惩罚他。这样的故事在高原地区广为流传,还有母亲从小的叮咛,不断提醒年轻一代要尊重山川湖泊,以免为自己和家人招致祸患。

  在高原,母亲们从小孩子能说话、能走路的时候开始教育他们要呵护生灵。在高原牧区,如果几个孩子要出去玩耍,母亲会说你们不要采花,花采多了马上下雨打冰雹,连太阳都晒不上;不能污染水源,污染后母亲的乳汁就干掉了,回来了就吃不上奶。说到这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一天的学习总有些消耗精力,夜色越来越深,各个帐篷的声音也逐渐弱下来,所有人都进入了梦乡。

  除了培训之外,拉觉悟生态教育站会定期邀请科研机构和环境教育协会讲授红外相机的安装、收集、使用等复杂的操作技能。因为,生态管护员每月至少要进行长达15天的野外监测。每年5月份是可可西里野牦牛产仔期,昂拉村生态管护员昂扎和小队成员要骑着摩托车往返约200公里,保障野牦牛顺利产仔。摩托车上会载满帐篷、衣物、燃气炉、牦牛肉、糌粑等生活用品,以解决一日三餐。每次都会出现意外情况:摩托车前轮突然陷进泥潭致使人摔下来,遇到野牦牛等大型野生动物等。虽然巡护路上危险重重,生态管护员们仍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感到自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在鲜有外人踏足的草原上总能看到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高原兔等保护动物,还有巍峨的高原风光。现在一些生态管护员还成为大自然摄影队的成员,经常会带着相机巡山,不仅能亲近大自然,还能通过自己拍摄的野生动植物照片宣传自己的家乡。曲麻莱涌现了几位荣获桃花源巡护员奖的牧民生态管护员,成为当地牧民的榜样和模范。

▲巡护中的生态管护员昂扎和小队成员。(陈蕴 供图)

IMG_278

▲三江源风光。(陈蕴 供图)

  亲身参与三江源环保工作的人士七年来目睹了沿路、草原垃圾的减少,亲见了无数个感人肺腑的环保故事,除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投入,也有外来与当地社会组织的宣传教育,更有无数管护员、牧民自发的捡拾,市政车辆、牧民车辆甚至牦牛的运输。所有人的集体行动使这片绿水青山愈加郁郁葱葱。在高原牧区的不同路口,会经常见到一些刻着kha字样的石头或纸张。kha是嘴巴的意思,把kha贴在十字路口等地点,是农牧民祈祷自己的行为能有好的名声。

  在拉觉悟生态教育站科学知识的培训下,三江源牧民强化着环保理念,更新着生态环保知识体系,强化着环境保护的国家义务和国际责任,规范着环保行为,使地方知识、理念与现代科学知识、理念完美结合。其中,既有政府的主导,也有环保社会组织和牧民的自觉参与,使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合力,共同保护三江源的碧水蓝天。

IMG_281

牧区路口“Kha”。(陈蕴 供图)

作者简介:

陈蕴,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讲师/校聘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民族地区环境治理、环境人类学、边疆社会学等。曾在《民族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胡俊 康坤全
采写 | 薄辉龙
编辑 | 郭晖
制作 | 胡琪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