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编辑不会仅把读者当作买方、当作市场,而是心系读者,真正为读者考虑,视读者为友。这种为读者负责的心态会促使好编辑思考:什么是读者真正需要的书?
面对市场心态平和,不被一时的码洋、畅销所诱惑。好编辑要能在浮躁喧嚣的市场竞争中沉静下来认真考量书的内涵和价值,并能够用“十年磨一剑”的气魄打磨一本书,使之成为同类产品中的翘楚。
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编辑在应对数字信息时代时所能做的,是抓住出版产业最根本的东西——书及其承载的内容,“爱书知书,做常销书”是图书编辑在这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正确的应对之道。
最重要品质:爱书
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打造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编辑出版家陈原认为,使自己成为“书迷”是编辑首先应具有的修养。打开中国近代出版文化史,举凡出版编辑大师,例如商务印书馆元老夏粹方、张元济,中华书局创始人、《辞海》的策划者陆费逵,三联书店创办者邹韬奋,出版史学家张静庐,以及叶圣陶、巴金等无一不是书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晚年所说。他不但家里堆满了藏书,还在商务印书馆设立东方图书馆,珍藏了近50万册书籍,其中包括大量的古籍善本。巴金先生爱藏书也是圈内出了名的,家中无处不是书,客厅、书房、卧室,只要有空间,都齐墙摆上书柜,书案、床头、沙发甚至餐桌上,都堆满了书。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不读书,是这些出版巨子、编辑名家的共识。
爱书的编辑不只爱读书,更会爱上出版这个行当。书,因为承载着人类文明,便不只是一个商品这么简单。以书为业的编辑,是在与人类文明同行,常常会有一种与人类文明融为一体的感动。正因为此,叶圣陶先生才会把编辑视为自己的第一职业,列在作家、教育家等头衔之前。爱书的编辑,会对工作抱一颗赤子之心,在自己的工作上附着情感温度,以淳朴的求真求美之情对待自己编校的每一本书,舍得投入心血,敢于担当责任;爱书的编辑,会视出版为最值得奉献生命的事业,为之愿意“板凳一坐十年冷”,即使以全副心智“为他人作嫁衣裳”也甘之如饴。源源不断的新作者和层出不穷的新书是出版行业的特质,也是编辑为之着迷的地方,每一位作者、每一本书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商业的可能、文化的可能、思想的可能。其中也许有下一部“哈利·波特”,也许有下一位莫言、陈忠实,甚至可能遇到下一位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编辑,正是以此为生、以此为乐、以此为荣的。
核心竞争力:知书
爱书的编辑,有一种超群的“书感”,他能够从堆积如山的稿件中准确找出最有文化价值的那本,能够从别人视为平常的书稿中看到它最闪光的一面,并将它成功介绍给大众,能够在别人犹豫不决、拿不准该不该出版时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这种素质我们称之为知书。知书,具体而言包括四种能力:
一是策划能力。好的编辑,需要帮助作者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找准写作方向,使作者不至于迷失主题,或屈从于大流而放弃自己的特色;需要帮助作者理清思路,找到串起“珍珠”的那根主线,并时刻提醒作者,使之不至于信马由缰,一发而不可收。好编辑对于作者的作用,犹如好导演之于演员,要用自己的策划力激发作者发挥出最大的表演潜力、展现出最好最美的作品。
二是文字能力。好的编辑,能够协助作者纠正错字、改正语法、补正资料,对作者稿件的把关力求做到一错不漏。更难能可贵的是,好的编辑能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被作者的权威、盛名所迷惑,同时又能真诚而不失妥当地为作者指出不当之处,让作者欣然接受。编辑大家周振甫先生为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编校其学术代表巨著《管锥编》时,不禁为其指出了100多处存疑待核之处,还提出了为该书增加提要性小标题的建议,以便读者把握全书要旨。钱先生欣然采纳,并赠言致谢,传为编校相得的佳话。
三是市场定位能力。好编辑对图书市场的主流价值观、读者当前的需求、不同层次人群的喜好、同类出版物的竞争情况有着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好编辑能为书稿选题确定具体而恰当的读者对象,并有针对性地规划图书的设计装帧、价格、销售渠道、营销活动等。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在美国上市时,其出版商特意区分了儿童版和成人版,两种版本的封面设计、宣传用语、推广渠道等都不一样。这一策略使“哈利·波特”系列的品牌形象“泛儿童化”,从而赢得了大批读者,一时“洛阳纸贵”。
四是文本呈现能力。所谓文本呈现能力,包括对一本书的开本、封面效果、版式设计、纸张用材(封面纸、内文纸)的把握能力。有的编辑会认为,书的形式仅指封面,封面只要抢眼时尚就足够了。其实不然。好的编辑不仅重视封面的设计,而且重视开本、纸张的选择。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的开本和纸张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去年在各大书展中获奖无数的《平如美棠:我们俩的故事》,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书”。它的美,除了平凡而动人的亲情、朴实而贴心的文字、真诚又俏皮的配图外,其古典的线装本形式、富于革命年代象征的大红色封面和带着岁月沧桑感的淡黄色内文纸,也为它增色不少。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结合,才能成为一本好书。如果只是有好的内容,而没有好的文本呈现,《平如美棠:我们俩的故事》一定无法迅速感动这么多人。
不懈追求:常销书
好的编辑不会仅把读者当作买方、当作市场,而是心系读者,真正为读者考虑,视读者为友。这种为读者负责的心态会促使好编辑思考:什么是读者真正需要的书?现炒现卖的速成品、“应景书”虽然满足了读者一时的好奇之心,但它们不是读者真正需要的。读者需要的,应该是能让读者成为更好的人的书,是能让读者在精神上过上更好生活的书。这样的书,富有生命力,具有文化传承积累价值,能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活”下去,这就是“常销书”。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做出常销书的好编辑呢?笔者以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对自己肩负的人文使命有坚定的认识和执着的情怀。发掘这个时代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以书籍的形式将之呈现出来,使之能够传承下去,是编辑的天职,也是编辑生涯的幸福。编辑名家们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困顿年代也不曾放弃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人文使命。例如舒新城,在当时战争阴云步步紧逼的局势下,仍不放弃编撰《辞海》,并顶住政治压力保留了《辞海》中敏感的政治学条目,使中国第一部集单字、词语兼百科的综合性大辞典得以面世。又如王云五,在商务印书馆遭日本侵略者炮轰之后挂出“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对联,继续出版事业,编印了《丛书集成》这样一部集纳宋元明清百部经典丛书的“丛书之丛书”,为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化的追求、文化的传播、文化的积累是编辑的本分和根本,没有这样的觉悟,就做不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图书产品。
第二,面对市场心态平和,不被一时的码洋、畅销所诱惑。好编辑要能在浮躁喧嚣的市场竞争中沉静下来认真考量书的内涵和价值,并能够用“十年磨一剑”的气魄打磨一本书,使之成为同类产品中的翘楚。
第三,雅俗兼融,以开放的胸怀选择图书选题。优秀的编辑能够既照顾其最大面积的受众,不孤芳自赏,不至于“独乐乐”,又有自己的坚守,不放弃传承文化的人文情怀,不被强大的商业大众化所左右;能够在“雅”与“俗”之间、个性诉求与大众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龙明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