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是指既精通编辑业务又学有专长的编辑。都说编辑是杂家,但好的编辑绝不是简单的杂家,而是杂而专的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的“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辑业务专,会策划、会改稿,文字能力强;二是通晓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在此基础上,学者型编辑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编辑的专业领域素养和特色。
目前,图书出版细分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编辑除需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之外,更需要有一个专攻的方向。我们知道,一本书的受欢迎程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内容外,在形式和载体上也要吸引眼球。但毋庸置疑,图书内容始终是一本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读者买书图什么?不就是要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享受快乐和陶冶情操吗?而内容的好坏和深浅又由谁来把握?由什么来决定?除作者水平之外,编辑的业务素质和学问功底便是关键,编辑做到了专,图书质量才能上得去。可以这么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决定图书价值和效益的永远是图书的内容,而有内涵的图书需要专业知识,杂而能专的学者型编辑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者型编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有能力发现好作品、打造好作品;二是能更好地与专家型作者交流和沟通;三是在策划选题时更懂得深度挖掘,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出版更多真正有价值的图书。不仅如此,在之后的出版过程中,学者型编辑还能驾轻就熟地帮助和指导作者完善作品、“拔高”作品。学者型编辑对书稿的加工不会止于简单的文字加工,他不仅会从布局谋篇、标题设置、文字风格等方面对书稿进行改进,更重要的是他懂得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能从专业的高度对作者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见。一个杂而不专的编辑,很可能同好的书稿擦肩而过,就算是侥幸拿到了一部这样的书稿,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又怎能把书稿改好,并将其升华,让作品以比较完美的方式同读者见面?
编辑的日常性工作是约稿、组稿、改稿,经常与作者打交道。一个编辑如果难以与高层次的作者对话,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知识结构不专,学问功底不扎实。编辑做不到专,碰到层次高深的作者,提出的问题会显得浅显幼稚,让作者惊讶,形成不了有效沟通与激情碰撞。只有专,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编辑才能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才能让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支持和发挥,才能在与作者探讨问题时不会南辕北辙、茫然无知。否则,哪个作者愿意把自己的心血之作拱手给你?更何况,真正好的作者属稀缺资源,编辑们抢夺作者的大战非常激烈。编辑精通某一学科,又有研究和写作的经历,才能理解高层次作者及其作品,从而尊敬和爱戴作者。对作者的创作历程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编辑的专,让编辑很容易与专家学者有共同语言,从而拥有好作者,拿到好稿子,做出好图书。
当然,成为学者型编辑虽非一日之功,但有径可寻。一是坚守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其实每个编辑都有自身的学科背景,这也与出版社的出版范围和优势相关。二是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学科,不妨确定一个新的自己喜欢的方向坚持深度发展,不停地学习、研究和总结,最终自然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型编辑。三是一定要学会写作和勤于写作,因为写作是编辑学习、思考和总结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写作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促进和检验,让自己的研究得出结晶和硕果。写作是成为学者型编辑的一种最有效途径。
眼下,编辑们都在忙着完成经济指标,忙着赚钱,编辑不做学问基本上已成了常态,真正杂而又专的学者型编辑可谓少之又少。但唯其少,才更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才更需要大力提倡。因为这是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切实需要,是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明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