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书是生活书店”近日表示将在每周五、六通宵营业。作为全国第七家宣布加入不打烊阵营的书店,这家因资金压力刚刚迁址的书店首夜运营便遭遇冷清开场,实体书店借力“24小时”吸金还需量力而行。
独立书店披上“24小时”外衣
5月24日郑州,大雨。凌晨2时的书是生活书店依旧灯火通明,寥寥几名读者让100多平方米的店面显得十分宽敞,尽管读者稀少,平均每天营业额不到200元,店主秦博还是表示:“遇冷也会坚持下去。”
谈及24小时营业初衷,秦博直言:“想法很简单,只要想看书我们就开门。搬家前的书店挨着河南省实验中学分校,我们发现现在不光成年人,学生都很少看书,两年前曾想过做一家24小时书店带动更多人去看书。‘三联’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毕竟图书在书店中只是商品,有读者图书才有价值。”
记者了解到,书是生活书店刚刚因租金问题搬家,重装开业还不到一个月,与此前的店面相比,面积增加了近一倍。秦博表示,他没有特意为24小时书店做改变,主要在搬家之后增添了长桌、板凳和沙发供读者使用。
月赔上千坚守24小时书店
秦博表示,独立书店支撑24小时运营并不轻松,人员配置就是一大问题,现在凌晨过后的看店任务只能靠自己。“临时叫来了一个爱读书的朋友帮忙维持秩序,怕安全出问题。”
此外,秦博对“24小时”能吸引多少读者心里同样没数。不同于第一周的冷清开场,第二周运行,书店热闹不少,尽管又下起了小雨,书店仍迎来20多名读者,直到凌晨两三点才逐渐离开。秦博坦言这得益于郑州本地媒体的关注,不少读者慕名前来。
“整晚营业带来的新增读者中,购买图书的仅占半数,而每本书仅能赚售价15%-30%的利润。”秦博给北京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店内有3名店员,工资约为1800-1900元,加上水电、房租等成本,每个月支出就要有6000-7000元,即使按曾经最高的销售额1万元计算,利润也很难支撑日常开销。
尽管每月都要赔几千元,秦博并不担心书店再次面临搬家困境。“现在的社区非常欢迎我们,希望有一个文化空间。”在街道办和社区的帮助下,新店减免了不少租金,最让他感动的还是来自于读者的支持,“有读者特意跑过来跟我说,做独立书店不容易,祝福‘书是生活’能够长长久久地做下去”。
转型24小时还需量力而为
24小时书店并非新鲜事,两年前,全国首家24小时书店——大众书局上海福州路店便开启了“不打烊”帷幕。细看此次跟风的24小时书店,高调转型的外衣下更多是借“24小时”噱头进行营销,杭州新华书店仅有“店中店”、书是生活与合肥“纸的时代”书店仅在周末一或两天不打烊运行。
在大众书局总经理助理董谌谞看来,此次书店扎堆“24小时”很大程度上是“拍脑袋”的结果,“三联开了我也能开”。“全场24小时未必能带来全场效益,这些书店就选择开短一点、开的范围小一点,对外同样可以说这是一家24小时书店,贴上流行标签。”
董谌谞表示,书店转型“24小时”需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量力而行,否则仅仅有品牌效益,难以支撑后续发展。“大环境是所在城市,小环境包括周边物业形态、书店饱和程度等。”以上海为例,夜生活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夜间消费潜力巨大。
《2013年度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39%,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实体书店本身并非朝阳产业,‘24小时’并不是颠覆性的创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直言:“‘夜读’不符合生活规律,24小时营业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实体书店还要其他业态扶持才能盈利。”(陈杰 李博含)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