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春松:为什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尤重尊孔祭孔?
发布日期: 2023-05-24
干春松:为什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尤重尊孔祭孔?
来源:道中华
孔子不仅成为超越政权更迭的精神存在,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绵延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代帝王尊孔祭孔活动非常普遍,其中少数民族政权尤重尊孔祭孔活动。现存曲阜碑刻,近一半出自少数民族政权时期。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尤重尊孔祭孔?近日,“道中华”就此对北京大学哲学系干春松教授进行专访。
记者: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您如何看待曲阜的文化地位?
干春松:就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而言,我们或许可以称曲阜为中国人的“精神之都”。从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础。汉代之后,通过经学弘扬、人才选拔、...
-
文物TalkShow|朱书扁陶壶:4000多年一脉相承的“文”字
发布日期: 2023-05-24
文物TalkShow|朱书扁陶壶:4000多年一脉相承的“文”字
来源:道中华
文物名称:朱书扁陶壶
年 代:中原龙山文化晚期(距今约4000年)
体 量:长口径20.8厘米,短口径9.2厘米,残高27.4厘米
出土地点: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
收藏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这件距今4000多年的扁陶壶上写着一个醒目的朱书汉字“文”,与当代汉字“文”相比,无论字形还是结构都完全一致,这不仅表明中国文字的一脉相承,更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曾中断、连续发展的特征。
一个4000多年前的“文”字
1982年,当考古队员在山西襄汾陶寺陆续发掘出规模空前的城址、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之后,...
-
孙机:如何通过文物实证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
发布日期: 2023-05-24
孙机:如何通过文物实证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
来源:道中华
古代物质文化包含了以其成就为基础所生发的“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精神内涵。
孙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他认为,博物馆是文物的殿堂,而文物是人类文化成就物化的见证。古代物质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折射着中国的基本国情,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孙机先生在许多场合呼吁让更多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道中华”以此为题将孙机先生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01
怎样看待物质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孙机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
-
从“北风凛冽”到“贺兰晴雪”: 贺兰山何以滋养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发布日期: 2023-05-24
从“北风凛冽”到“贺兰晴雪”:贺兰山何以滋养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来源:道中华
从历史中走来的贺兰山,不再单纯是一个地理符号,而是集合家国情怀、审美意蕴、民族团结于一体的文化板块。
屹立于宁夏西部的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各族人民繁衍生息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汇集、碰撞、交融的区域。
以贺兰山为主题的各类诗歌作品是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文学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
从边塞疆场到居家乐土
贺兰之名缘于晋代,匈奴北狄“贺兰氏”“贺赖部”曾经驻牧于贺兰山麓,他们遂用部落名“贺兰”来命名此山。
贺兰山之名首见于《隋书·赵仲卿传》“...
-
把“吉祥如意”穿在身上|史话共同体
发布日期: 2023-05-24
把“吉祥如意”穿在身上|史话共同体
来源:道中华
中国人的服饰中总能见到传统喜庆的吉祥纹样,表达着各民族对保平安、祈多子、获福禄、祝长寿的朴素愿景。
“吉祥”二字始见于《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吉祥纹样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经过积累和沉淀形成的,其主题直接来源于生产生活,深入人心。透过一个个吉祥纹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家国情怀和民族性格。
祥龙瑞凤和谐共生的吉祥纹样
寓意吉祥的纹样源于中华先民早期朴素的自然崇拜与心理需求的结合。在适应、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因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不解,遂将自然万物视为神灵,...
-
古龟兹国出土文物中,竟藏了一个“乐舞团”!
发布日期: 2023-05-24
古龟兹国出土文物中,竟藏了一个“乐舞团”!
来源:道中华
▲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的7世纪木制舍利盒。(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壁画——伎乐图(局部)。 (尚昌平 摄)
舍利盒上的彩绘“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北宋大文豪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流芳百世,但鲜有人知“苏幕遮”这个词牌名是怎么来的。
▲舍利盒展开图案。(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的苏巴什佛寺遗址盗走一件7世纪木制舍利盒。...
-
中华影像志|看百头狮子大破“十八阵”,来湘西百狮会
发布日期: 2023-05-24
中华影像志|看百头狮子大破“十八阵”,来湘西百狮会
来源:道中华
中国古代并不产狮。狮子作为西域贡品被引进到中原地区,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自汉代丝绸之路开辟至清代康熙年间,贡狮历史延续一千多年。随着佛教的传入,文殊菩萨骑狮传法,狮子逐渐成为人们心中驱邪避灾、吉祥如意的瑞兽。
关于中华舞狮的起源尚无确切的说法,文献可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这项活动已有显现,唐代盛行,从宫廷到民间,舞狮皆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这里的“太平乐”...
-
宁夏古代墓葬:少数民族何以随乡入俗?
发布日期: 2023-05-24
宁夏古代墓葬:少数民族何以随乡入俗?
来源:道中华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发掘出土了较多少数民族墓葬及文物。这些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壁画、武士俑、墓志等,是历史上宁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
▲宁夏固原发掘的隋朝史射勿墓人物壁画。(图片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3年在同心县发掘的李家套子墓地、倒墩子墓地,是国内发现的少有的南匈奴墓地,体现了匈奴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关系及民族融合情况。1987年,固原南郊发掘的隋代史射勿墓,是粟特人居留中国的家族墓葬之一。1991年,青铜峡市发现的唐墓中出土的《大唐左屯卫将军皋兰州都督浑公夫人契苾氏墓志铭并序...
-
“伊儒会通”的历史经验对文明交流互鉴有何启示?
发布日期: 2023-05-24
“伊儒会通”的历史经验对文明交流互鉴有何启示?
来源:道中华
2019年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伊儒会通”是文明互鉴的典范,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它增进了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伊儒会通”对文明互鉴有何意义?近日,“道中华”专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桂萍,就此进行了解读。
记者:什么是“伊儒会通”?如何正确理解“伊儒会通”的概念?
杨桂萍:“伊儒会通”...
-
成化斗彩鸡缸杯:“有史以来最贵的一群鸡”
发布日期: 2023-05-24
成化斗彩鸡缸杯:“有史以来最贵的一群鸡”
来源:道中华
鸡缸杯的故事
关于鸡缸杯,有一个颇带温情的传说。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获,明英宗的儿子、年仅4岁的朱见深被自己的亲叔叔朱祁钰废了太子位,逐出紫禁城,身边只带了个随身丫鬟。7年后,明英宗夺回王位,少年朱见深才恢复太子地位。
朱见深的随身丫鬟在他最需要安全感和温暖的时候,对他照顾有加,因此在他17岁登上皇位不久,便封她为贵妃——这个丫鬟,就是比朱见深大17岁的万贞儿,人称万贵妃。
▲宋代佚名画作。
成化二年(1466年),万贵妃和朱见深的皇子染病离世。朱见深见万贞儿整日郁郁寡欢,自己也提不起精神。一日午后,...